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Show all posts

Friday, June 13, 2008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1

聯合國於11月6日至17日,在肯亞首都奈洛比召開聯合國氣候變遷峰會,討論如何管制危險溫室氣體排放問題,但科學家此前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如今人類面臨的前景愈益暗淡,這個令人大為不安的消息就是地球暖化現象愈來愈嚴重。

僅在數年前,還有許多人對地球暖化現象持懷疑之論,如今否認氣候持續暖化的人只剩下一些為反對而反對的人,以及石油公司的說客。 中央社報導,科學家發表的研究報告證實,人類使用石油、瓦斯與煤炭使地球的表面溫度上升,這些燃料燃燒時產生的污染性碳氣,使太陽傳來的熱羈留在大氣層中。事實上,二氧化碳使地球成了一個巨大的溫室。

科學家在報告中指出,北極海的冰層融化,格陵蘭與歐洲各地的冰河不斷縮減,西伯利亞永凍層土地的面積逐漸減少,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也使海水酸化的情形愈來愈嚴重。

這些現象無異對世人敲響了警鐘:二氧化碳可能對人類造成災難性影響,並足以使地球的氣候就此全然改觀。

聯合國召開氣候變遷峰會的主要目的,是討論如何限製造成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量。京都議定書就是由這個會議制定的。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的法國氣象專家朱澤說:「1990年預估的現象如今均已成為事實」,這個組織是研究全球暖化問題的權威機構。

朱澤說:「10年來,地表溫度上升大約攝氏0.2度。除此之外,氣候改變的現象如今已是明顯可見。」 世界氣象組織與聯合國環境計畫署於1988年成立這個小組,為國際社會提供氣候改變的研究調查資料,這個組織是個完全中立的研究機構。

「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的氣象專家布蘭頓指出,即使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明天突然奇蹟似的完全停止排放,可是由於大氣層中已經有過多的二氧化碳,所以氣溫還會持續上升到2300年。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2

“全球暖化”近來在科學界與政治界掀起了一陣旋風。自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籤定起,至今年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獲獎達到高峰。全球暖化如廣告詞般雖然常出現于媒體中,但大眾的理解,大多仍停留在將面臨天災加劇的恐懼。其實全球暖化雖然原因複雜,基本上它是科學可驗證的主題。遺憾的是非主流的觀點很少為大眾接觸,如倫敦Channel 4的“全球暖化大騙局”訪談專家,或參與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報告研究但不願背書的科學家們的觀點。因此,筆者在此將正反觀點提出,以供平衡討論。

全球暖化除了做為科學論證的主題外,由於牽涉能源、碳配額、貿易及風險管理,也因此同時是國際政經的重要議題。一般對於全球暖化的了解內容為:人類工業化後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導致人為排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CO2)大量增加,而CO2會吸收地球反射太陽光熱能于大氣中,使地球表面像溫室一般,形成全球暖化現象。因全球暖化所衍生的現象則有各種推測,這些推測有些科學證據較充分,有些則較薄弱,甚至有些現象有相反推論的科學論證。

常被提到的全球暖化可能造成的威脅包括,冰河與極地的冰棚加速融化,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使沿海低地將遭淹沒或水患頻仍。氣候變化將更劇烈,颶風、熱浪、野火及乾旱的強度與頻度將加劇加頻。許多生物將因無法適應過大的氣溫變化或時序改變而滅絕;同時病菌與病媒因氣溫上升而大量孳生,使傳染病流行規模擴大。並可能破壞平衡的洋流迴圈,再牽動全球氣候與氣溫分佈,造成如電影“明天過後”紐約被大雪冰封的場景。

其實,關於全球暖化有三個基本問題:大氣溫度真地升高嗎?這是自然變動還是人為造成?全球暖化所可能衍生的天然災害真的會發生嗎?

根據紀錄,二十世紀的氣溫的確有上升的趨勢,且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變化呈正相關。而二十世紀正是人類有史以來工業規模成長最大的世紀,因此排放了有史以來最多的二氧化碳。從以上的事證推論,全球暖化的確在形成中,而人類的超量二氧化碳排放是最大元兇。不過從記錄中有科學家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隨著氣溫而變化,並非氣溫度隨著二氧化碳濃度而變化,這意味大氣溫度是主變數,而二氧化碳濃度是因變數。

海洋是二氧化碳的最大儲存處所,地球溫度的上升會降低海水對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增加海中二氧化碳的釋出,且將增進海洋生物的代謝作用,使二氧化碳的生物排放量增加。人為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雖大,但只佔全球排放量很少的比例。又1940至1975年間是工業規模成長最大年代,亦是人為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最多期間,但是在這段期間氣溫卻是下降的。從長期的氣溫紀錄也發現在中世紀亦曾發生暖化現象。因此,全球氣溫的確在暖化中,但其原因是否為人為排放二氧化碳所造成,在科學上並無定論。

那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大氣溫度的變化呢?有科學證據指出太陽活動是主因。從紀錄上發現太陽黑子的變化時間與地球大氣溫度變化時間相當一致,而影響地球氣候除了日照外還有雲量因素。而雲量的變化也與含太陽離子的宇宙射線到達地球的量有關,是乙太陽活動才可能是最終影響地球氣候的主因。

至於地球暖化是否會加速極地冰棚融化,使海水上升淹沒低地的推論,依氣象學的基本原理,造成氣候變動的主要動力是極地與熱帶的溫差,溫差愈大則氣候變動愈激烈。若全球暖化成立,意味極地與熱帶兩地的溫差變小,氣候變遷將趨和緩而非加劇。另外,紀錄上地球溫升多發生在冬季,相對於極地冬季零下40度左右的氣溫,以2至3度C的溫升難以對極地冰棚融化有重大影響。

而海水面上升的因素,科學家認為海水因溫升體積膨脹是較可能的原因,並非導因于極地冰棚融化。同樣極地冰棚融化是改變洋流迴圈的主因其可能性不高。另外,調查發現流行病的傳染與惡化多導因于環境衛生條件差,醫療資源缺乏,都市人口集中等非全球暖化因素造成。至於全球暖化是否造成部分生物滅絕,另外的科學家看法卻相反,他們認為暖化會提高生物與作物產量,促進生物多樣化,提高醫藥營養的價值。

全球暖化原因雖有主流想法,但另類觀點也不可忽略。全球暖化並不是毀滅人類的最重要因素,核子威脅、戰爭、貧窮、恐怖主義、傳染病、人口膨脹、失去道德與愛心才是更嚴重的威脅。目前地球的確有暖化現象,我們要謹慎因應,根本之道無非節約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但都要從自己身邊做起。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3

有科學背景的小說家麥可‧克萊頓在 2005年出版的《恐懼之邦》中,虛構了一個「全球暖化大騙局」的故事,故事中全球暖化是由某幾個企業主導的騙局,目的當然是為了從中謀利,雖說是虛構小說,但書中的數據和圖表「皆有所本」。人們為什麼恐懼全球暖化?克萊頓嘗試回答,會不會是國家希望他們的人民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政治家需要恐懼來控制人民,律師需要危險來興訟、賺錢,媒體需要可怕的故事來吸引觀眾」,「它們三方聯手就非常有說服力,即使這個恐懼是沒有理由、不存在的,它們也會賣得很好」。


於是「全球暖化」全面滲透,如同時尚,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克萊頓透過他的小說角色說「當你講到全球暖化時,每一個人都知道你在講什麼」,全球暖化等於「燃燒汽油使得地球溫度上升」,就是這麼簡單,沒有人不知道,但自以為「知道」的背後,其實是更巨大的不知道,也所以曾志朗在《恐懼之邦》的推薦文中會說:「科學是不完整的,而不完整的知識體系,太容易被斷章取義,用來製造恐懼」為了向《不願面對的真相》的主流觀點挑戰,現在上網就可以抓到「高爾書中提到十個關於全球暖化的錯誤想法」,加拿大科學家大衛‧

歐瑞爾的新書 appollo's arrow質疑科學家不可能預測未來氣候變化;英國電視第 4頻道在今年 3月播出自製的紀錄片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全球暖化大騙局),主要論點是「排放二氧化碳並非暖化現象的罪魁禍首」,比起太陽活動和宇宙射線,人類對氣候的影響微不足道,不過片子一播出立刻有受訪者指出他們的觀點被扭曲與誤導,弄得製作單位灰頭土臉。

在全球暖化論的針鋒相對中,地球無言,繼續承受著人類的污染與破壞。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4


1972年,任教 mit的丹尼斯‧米道斯率領一個 16人的團隊,根據系統動態理論建立一個名為 world 3的模型,兩年研究之後提出了一個震驚地球人的結論,人類恣意追求成長,到了 21世紀的某一個時刻,將會無法承擔資源的匱乏或廢物排放,導致成長停頓,這就是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書之一的《成長的極限》,它引領人們關注全球生態環境中「超越限度」( overshoot)的現象,質疑「追求成長,成長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的思維。三十年後,這個世界並沒有毀滅,進步與成長還在繼續,但人類生態足跡已經擴大到無法永續存在的程度,這又反過來迫使生態足跡縮小,人類要「向前走」,似乎也只有繼續追求人口與經濟成長一途,《成長的極限:三十年最新增訂版》針對此提出「永續發展革命」,這世界上存在著多層次的極限,多數極限可以超越,「只有非常少數的極限,如與臭氧層或地球氣候有關的極限,才真正屬於全球性的極限」。

2007年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更上一層,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大放光芒,《不願面對的真相》圖文並茂版接續問世,紀錄片和書共同為「暖化」定了調,它引用《科學》雜誌主編的話「這個議題所凝聚的共識之強烈,在科學史上難得一見」,彷彿所有質疑暖化的專家都別有用心,不懷好意,「暖化」的起因有待科學家釐清,它也不必為所有的天災背黑鍋,但地球是一個複雜系統,長時間的氣候根本無法預測,科學亦有其不確定性,要給出最後的答案並不容易,不過關於「停止破壞地球環境」這一點,高爾贏得全面的勝利,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全面反省生活方式,這變成一種意識型態 ─「愛地球」,在這樣的意識型態下,《是你,製造了天氣 ─全球暖化危機》引領讀者了解全球暖化,「你」有責任挺身而出,高師大環境教育所所長葉欣誠也寫了一本以京都議定書為本的綠色生活行動指南《地球暖化,怎麼辦?》。而種種以「樂活」、「綠活」為名的書其實也可以看做是「暖化危機」之下的產物,新興的生活信仰。

未來學家如今也把氣候變遷列為觀察重點了,詹姆斯‧坎頓的《超限未來十大趨勢》其中一章就是「未來的氣候變遷」,我們一直視氣候為理所當然,它理當帶來陽光或雨水、雪或雲,偶爾還引發些災難,但在未來可能的氣候變遷中,全球暖化對商業貿易、社會及安全維護都將造成根本威脅,不但範圍擴及全球,「並有壓倒其他所有趨勢的潛力」,換句話說,沒事的時候就沒事,有事的時候,「明天過後」就不再只是虛構的情節了,這就是氣候。

雜誌更不可能忽視全球暖化議題,《科學人》做過「全球暖化有救了!?」、「融化中的北極」專題, time有「全球暖化生存指南: 31件我們能做的事」,《天下雜誌》的「全球暖化臺灣發燒」,報導「臺灣不願面對的真相」;《商業周刊》的「全球暖化燒掉你的錢」報導,溫室效應所造成的全球 gdp損失,將超過兩次世界大戰等等。臺東在今年 3月颳起破百年紀錄的攝氏 37.4度的焚風;沒有颱風,高雄卻莫名出現十級瞬間強風,還有「梅開二度」的桃花、不冬眠的北極熊..,如果暖化已經把地球搞得天翻地覆,某個意義上,暖化也主宰了我們的人生。

七○年代科學家認為冰河期即將來臨,二十年後正好相反,全球陷入暖化危機,不過才二十年,為什麼有兩種剛好相反的結論呢?真相到底是什麼?全球暖化是理論,或者事實?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對全球暖化知道多少?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5

強烈太平洋高壓籠罩,臺灣人正在對抗漫長而艱苦的夏天,夏天的酷熱一點也不「酷」,反而比較像一場殘酷的戰爭,一場由老天對全體人類所發動的戰爭,必須在烈陽下烤晒的勞動者,有人已經戰死沙場,這是不需要流汗的人所不能明白的生存考驗,但也沒有人能夠完全逃離夏天的火籠,即使只有一瞬間站在凝滯的熱氣之中,心上應該也會閃過一絲彷彿呼吸不到氧氣的恐懼。

問題是我們的夏天將越來越熱,終有一天會熱到身體以及為了抵抗熱而建構的系統無法承受,然後崩解於一旦嗎?或者這只不過是一時的自然現象,地球終將回到它的「正常」狀態,不再發燒,甚至更冷?

挑起此一大哉問者,正是連幼稚園、小學生都已經能琅琅上口的四個字:「全球暖化」。 2004年的電影《明天過後》把「氣候變遷,人類還有明天嗎?」的問號用一個以科學和親情包裝的災難故事直接灌入大眾腦中,許多人真的被嚇壞了; 2006年高爾「主演」的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則把「全球暖化」議題推上最高峰,高爾呈現證物、列舉數據,殷殷呼喚人類要拯救地球,如同傳教士一般的高大身影與「全球暖化」兩相疊映,一舉成為地球的守護神。如何減緩或防阻「全球暖化」不僅是長期的、整合的科學研究,是企業的危機與利基,也成了個人良心的檢驗、道德的標竿,這一百多年來,就因為人類排放了過多的二氧化碳,破壞自然平衡,不是別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把地球推向死亡的兇手。

2004年至今,書市因此陸續出現一組以大眾為對象,論述氣候變遷、溫度、文明崩壞、進步危機或者直接以「全球暖化危機」為名的「全球暖化」、「溫室效應」概念書,相對於此, 1998年新新聞出版的《地球發燒》算是「春江水暖鴨先知」中的那一隻鴨子了。在這本書中,探討全球氣候變遷的美國地球科學家喬治‧菲蘭德( s.george philander)指出,雖然科學上尚不能確定氣溫升是否人為因素,但氣溫上升( 19世紀末以來全球氣溫上升了大約一度)與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斷增加(全球氣溫上升一度的同時,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增加 30%)都是事實,二氧化碳助長了暖化也是科學家公認的事實,地球雖然沒有立即毀滅的危險,亦無法得知臨界點在哪裡,人類卻有必要在可能的氣候大災難來臨之前做好因應對策,因為超人並不存在。

「全球暖化」到底始於何時何地?氣象紀錄上, 1850年以後氣候慢慢變暖,幾乎是逐漸加溫,到了 1988年的夏天,美國中西部農作物歉收,牛羊沒有牧草可吃,東部的高溫還迫使某些工廠的裝配線停工,中國和蘇聯也一樣為乾旱所苦,而兇猛的暴雨落在非洲,這年年底, time雜誌的封面不是哪一號大人物,而是地球 ─一顆水深火熱中的行星,旱熱的 1988年夏天讓「全球暖化」、「溫室效應」變成了新興科學與國民常識,從美國傳播向全世界。

《地球發燒》在臺灣雖然悄悄絕了版但 2005年至今,臺灣出版界開始關心被電影《明天過後》帶熱的氣候變遷與暖化議題,乃至世界末日問題,其中《溫度,決定一切》獲選為中國時報開卷版十大翻譯好書,該書第三章「解讀地球的冷與熱」從 2000年北極的融冰切入,解釋改變地球溫度的因素與溫室效應的歷史,理論物理學家的作者基諾‧沙葛瑞顯然同意全球增溫與二氧化碳排放有關,然而「政治無法解決氣候問題」。政治無法解決氣候問題,這說的是京都議定書,但氣候卻決定了經濟,這是《氣候經濟學》要說的故事。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6


3月8日英國廣播公司第4頻道(BBC Channel 4)播出自製紀錄片《全球暖化大騙局》(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院士霍裕平在大陸「兩會」上也稱「全球變暖」是炒作,氣候變化不是人類造成的,中國政府不應為此降低能源消耗。這一東一西的反主流觀點在各地激起廣泛爭議,不少人甚至質疑其科技言論後面的政治背景。

BBC這次在節目名稱上卻旗幟鮮明地下了結論:全球暖化是大騙局。該片採訪了9位科學家,稱全球暖化是由太陽活動加強引起,而不是人類活動造成的。

影片指出:全球暖化的背後其實是一個由狂熱的反工業化環保分子創造出來的高達數百億美元的全球產業,是人類當代最大的騙局。這個有利可圖的產業獲得了那些用恐慌故事來爭取研究基金的科學家們的支持,又被政治家和媒體大肆渲染。

《全球暖化大騙局》的片頭是一連串劇烈天氣與環境災害的畫面,搭配的字幕寫著:「冰山正在溶化,海面正在升高,颶風呼嘯著,而這一切都是你的錯。害怕嗎?別怕,這都是假的。」然後旁白接著說出:「我們不能認定二氧化碳控制氣候,這以往從未發生過……全球暖化的警告只是披上科學的外衣,但它並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政令宣傳……我們都被欺騙了。」

影片根據丹麥宇宙氣候學家史文斯馬克(Henrik Svensmark)在科普書籍《冰冷的星辰》中提出的觀點,認為太陽活動及宇宙射線對地球氣候造成的影響,遠比人類活動顯著,因此人類不用自責,不應限制溫室氣體CO2的排放。

影片一播出,立刻受到英國其他媒體的竭力批評,英國的《衛報》、《週日電訊報》、《每日郵報》與《獨立報》等都陸續有社論或報導,批評該片治學不嚴謹、立場偏頗。因為影片並沒有解釋出這100多年來太陽運動並無多大變化,而地球溫度卻變化很大的原因。

批評文章說,根據古氣候觀測資料顯示,儘管地球在數百萬年前曾有過極暖與極冷間自然變動的歷史,但全球溫度的「劇烈」變化都是幾千年或上萬年才改變攝氏一度,然而從1900年工業革命以來的一百多年裏,全球平均已升溫攝氏0.7~0.8度。

儘管人們對整個氣候系統的運作方式尚未完全了解,但客觀存在的暖化現象只有在加入人為溫室效應後才能解釋,因為這100年裏太陽活動(還有其他可能造成暖化的自然因子)變化很小,根本不會造成如此明顯的增溫。於是今年2月初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業小組(IPCC)的報告中指出,科學界目前有90%以上的信心確認:20世紀的地球暖化現象是由人類排放溫室氣體造成的。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7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在2004年9月號推出占超過半本篇幅的全球暖化專題,總編輯艾倫(Bill Allen)在編前語中爽快招認,這個專題將「招來大量憤怒的投書……有些讀者甚至可能因此不願再當我們的會員。」

同年底就要退休的艾倫以悲壯的語氣作結:「少了一些訂戶我還可以接受,但如果沒有把當今地理學上最大的新聞呈現出來,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

《新聞大舞台》月刊也多次報導全球暖化議題,但編者從未有這層顧慮,萬一如法發此慷慨豪語,大概只會讓讀者覺得「你想太多了」。



為什麼艾倫就沒有想太多?因為即使聯合國著手對付人為全球暖化問題至今已約20年、旨在明確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京都議定書已在2005年生效、近兩年的聯合國氣候大會正密集討論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後的接續措施,但堅決否認人類造成地球快速暖化的勢力一直都很活躍,以溫室氣體排放第一名的美國為最;這股聲音多年來有效延遲或阻擋了因應氣候變遷的工作。所以,當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2月2日公布最新的報告摘要,將人類活動造成全球暖化的可能性由它五年多前所稱的「可能」(likely,意指66%至90%的可能性)提升至「非常可能」(very likely,指90%以上),自然成為世界許多大報的頭條新聞。

IPCC主席帕卓里(Rajendra Pachauri)說他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棒喝各國政府和人民採取更嚴肅的行動;但也有人認為,本身就是爭議中心的IPCC再一次與反對者攤牌,難以撼動後者的想法。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是少數對人為全球暖化持疑的嚴肅主流媒體之一。它在2月5日的社論中疾呼:「當心所謂全球暖化在科學上已告定案的說法。」它主張「IPCC報告應被理解為對暖化辯論的再一項貢獻,而不是足以合理化激進政策改變的決定性裁決。」

這幾句話卻也從反面印證了這份報告的重要性。精確來說,2月初公布的只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之中「第一工作組」報告的《給政策制定者的摘要》(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SPM)。

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 全球暖化大騙局 9


看過BBC的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le全球暖化警告大騙局之後,有很大的啟發,亦改變了而往對溫室效應的想法。

一般認為CO2是全球氣侯暖化的主要原因。人類工業發展迅速,排出大量二氧化碳引致全球溫室效應。I.P.C.C. 認為C02 是主要原因,然而有不少科學家否定如此理論。而《全球暖化警告大騙局》整個節目中,能提出很多有力的證據來推翻CO2導致全球暖化。


1. 1940年代以後正籍工業蓬勃時候,此時二氧化碳或多或少釋出量都大,但從1940年至1975年 間氣溫卻在下降。

2. CO2並非只是工業釋出物,動植物都賴而維生,而動、植物所釋放CO2比工業所釋放的更多。

3. 溫度上升,CO2量亦增加,而非CO2量增加而導致溫度上升。

4. 太陽的黑點多少及雲的影響導致溫度的變化。

5. 14世紀歐洲出現”小冰河”期,溫度比現在的歐洲凍,再把時間翻前至千多年前,歐洲的溫度十分熱。

6. 北極冰塊有一個擴張收縮周期。

7. 蚊子不只出現在熱帶地區,早在蘇聯20年代時,曾爆發瘧疾,可想而知蚊子並不會因暖化而北上。

8. 有不少左派力量借助環保力量來進行反資本活動。

9. CO2陰謀是研發核能的其中一個理由。

10. 科學家為了增加研究資金的贊助,一致認定CO2暖化的理論。

11. CO2暖化是一些已發展國家對發展中國家打壓的一種手段。

當然,雖然此節目言之鑿鑿,亦可能有少許偏差。但看了後卻對第4點證據確信不疑,基本上是太陽主宰全球的溫度。

所以小學時從課本得知,二氧化碳導致溫度上升的理論是可以否定的。